在黃山風景區,58歲的清潔工李師傅從事環衛工作20年。他回憶道:“以前凌晨4點就要上山撿垃圾,現在有了掃地車,我們只需處理機器掃不到的角落。”這一轉變,折射出景區清潔行業從人力密集型向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。
人力清潔的局限性
傳統清潔方式面臨三大難題:一是高強度體力消耗導致員工流動性高;二是節假日客流激增時難以應對;三是危險區域(如懸崖棧道)清掃風險大。2019年張家界景區數據顯示,清潔工平均日行3萬步,腰椎疾病發病率達42%。
掃地車帶來的解決方案
地形適應性:專為景區設計的掃地車具備爬坡能力與窄道通行功能。例如,泰山定制的山道掃地車可沿陡峭臺階作業。
成本效益:一臺掃地車采購價約15萬元,但3年內可節省人力成本超50萬元。烏鎮景區引入6臺設備后,清潔團隊從120人縮減至80人。
安全升級:九寨溝配備的防撞掃地車裝有超聲波傳感器,避免在人群密集區發生碰撞。
行業生態的重構
掃地車的普及催生了新型就業崗位:設備操作員需掌握機械維護與數字系統操作,月薪較普通清潔工高出30%。同時,保潔公司開始向“輕資產”轉型,通過租賃設備降低運營成本。
爭議依然存在。部分游客認為機械化清掃缺乏“人情味”,而老年清潔工的再就業問題也需關注。但不可否認,掃地車正推動這個古老行業走向高效與安全的新階段。